您现在的位置: 智慧之光明 >> 网站 >> 智慧甘露 >> 法海采撷 >> 正文

释迦牟尼佛人生观—四圣谛

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09-4-23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    大约公元前531128日,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菩提迦耶一棵毕波罗树下了悟宇宙、人生的真相,证悟成佛。并开始初转法轮。释迦牟尼佛对人生现象的概括阐述就是苦、集、灭、道四种道理。苦集两谛分别说明人生逼迫性的召感性,即宇宙万物及来世命运都由众生的业因感召而生起,剖析了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缘起道理。灭、道两谛分别阐明人生的真正希望和达到理想境界的途径,说明人生的解脱理论。

   人生就是为没有终点的苦海之旅增加一段新的位移,人的生命形态、活动都是苦。苦的根源就是无明,即对人生本来面目的愚昧无知。如果能看破人生的本质,认识十二因缘的道理,就能灭尽无明,从而摆脱贪欲的支配,可以免除对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痛苦。这种超脱生死获得解脱的涅槃境界,才是人生的真正理想归宿。因此,转变世俗认识,克服对真理的愚痴无知,始终被佛教认为是人生首要的、根本的任务。

  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,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。是指世间的苦果;是苦升起的原因--世间因;是苦熄灭的果--出世间的果;是灭苦的方法,通往涅盘的道路--出世间的因。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: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,既是有各种的心病,佛陀将此病情,以及病情之所在处,告诉众生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,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。

  〖一、苦圣谛〗

  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、所逼恼,所以说是苦。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;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。

  ㈠、苦处:

  、有情世间:众生的身心活动,称为有情世间。

  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:

  它可分为五类:地狱、恶鬼、畜生、人、天人,称为五趣;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,和称为六道。

  根据三界来分别:

  根据欲(欲望)以及色(物质),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、色界以及无色界。

  1、欲界:有饮食、睡眠、情爱(淫欲),这三种欲望。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,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,还加上爱财,爱名,称为五欲。

  2、色界: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,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,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。

  3、无色界: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;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;他们没有身体,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;只有五蕴中的等的心,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。

  、器世间:根据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,以及星球、日月、山河大地,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,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,如光、声音、风、冷、热等。

 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,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,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,所以现在受报;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。凡所造作(有为)都是无常;无常必然是苦,为什么呢?因为无常就不自主,不自在;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,所以称为苦处。

  ㈡、苦相:

  、三苦:

  1、苦苦: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。有苦、乐、舍三种受,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苦。苦苦是指苦受。除了苦受外,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,被称为顺苦受法。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,手痛是苦,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。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,我们要远离、要抛弃,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,所以我们觉得苦。八苦中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五种苦属之。

  2、坏苦: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。我们享受快乐时,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,令人怀念,我们贪爱,就感受到苦,称为坏苦。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,称为顺乐受法,因为变坏所以苦。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。

 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、贪所引起的,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,称为世俗谛苦。

  3、行苦: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,它包括苦苦、坏苦、舍受。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(舍受)当作是一种苦,但依行苦来看,它也是一种苦,原因是:舍受是不永恒地,它无常变化,舍受之后,乐受、苦受业接踵而来,因为它迁流变化,不能做主,不自在所以苦,此称为行苦。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,唯有圣人能觉知,称为圣义谛苦。

  、八苦:既是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。

  1、生苦:每个人都有生苦,但都忘记了。以人类来说,生时的众缘逼迫,就是苦。我们住胎时,子宫是最小的牢狱、胎儿手脚没法伸直、缩成一团,好像坐监牢,痛苦极了。此外,子宫里的种种不净,如羊水、血等,我们都得忍受,真苦;胎儿出世时,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,有如两座山压顶,母亲受苦,婴儿也受苦,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,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,苦不堪言;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,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,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。此外,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,觉得比较安全,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,无依无靠,苦到要死,怕的要命,所以生是一种苦。

  2、老苦:我们的身心衰损,朽坏,生出种种的苦受,身体老化,慢慢的不听话,不中用;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,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,样样不如人,因而觉得苦不堪言;人老不中用,皱纹满面,腰弯背娄,老态龙钟,做不了事情,苦死。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,又担心被子女遗弃、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,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;年轻力壮时,高朋满座,意气风发,神采飞扬,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,寂寞与凄凉。

  3、病苦:身体的四大不调,百病丛生,所以苦。病有种种,有些病很轻微,有些病很严重,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,结果暴病而终。最可怕的是牙痛,痛到呱呱叫,家人都要让你三分,真正来讲,是病,贪东西也是病,但这些是属于心病,这儿讲的是身病。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,终归会变坏,变换就是病苦。4、死苦:我们的寿命享尽,病逝,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。临命终时,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,恐怖之心油然而生。有些人死时,吓的面色变青,死相可怖;有些人在死时,不愿死去,双手抓的紧紧。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,一定苦的要命;人要死的时候,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,内心一定很恐慌,这就是死苦。

  5、怨憎会苦:我们和冤家、仇人没办法避开,每每要见面,这就叫做怨憎会苦。比如一对夫妻,婚姻生活美满,恩爱,过后吵架闹翻了,但是为了儿女,夫妻之缘难断,必须天天见臭、面脸臭;或是打工仔,虽与老板不和,但为了家计,为了五斗米而折腰,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;还有某些同事,跟你吵过一次架后,两人见面就不说话,因为某种业因缘,你不能离开他,天天要会面,这就是怨憎会苦。

  6、爱别离苦:与至亲,相爱的人乖离分散,所以苦。因为某一些因缘,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,你舍不得,所以感觉到苦。比如做父母亲的,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,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,常挂心头。有的伤心流泪,哭哭啼啼;有的睡不着,吃不下。这些还不太严重,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,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,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。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;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,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,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。

  7、求不得苦: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,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,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,这叫做求不得苦。它是最普遍的苦,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,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,所以是苦。

  8、五取蕴苦:我们对五蕴(既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种身心聚合)的身心产生执著,称为五取蕴。取是执取的意思。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,它一直迁流变坏,所以是苦。

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。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,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。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,终归变灭,不能自主故苦,此苦称为行苦。凡夫因为迷在苦、乐之中,对它是不知不觉的。 行苦并非苦苦坏苦,而是因为不自在的苦。

〖二、集圣谛〗

集圣谛是苦的生因,他能集生死苦,故称为集圣谛。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,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,使我们受种种苦。

 ㈠、烦恼: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,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。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,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,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,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,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、中、小随烦恼。六根本烦恼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,因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生起。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,它们既是:

  、贪:贪有很多种,普通来讲有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之贪,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,虚度一生。因为我们贪著五欲,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。我们除了晚上睡觉,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,忙这工作,拼命想发财,这就是贪财。又追求种种名誉、地位;有些人又贪吃;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(淫欲)的贪求,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;如牛被人牵着鼻子走,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,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。

  、嗔就是生气的意思,起嗔心。贪是追求快乐的境,嗔是遇到不快乐、不喜欢的境,要抛弃它,但又丢不了,所以嗔。

  、痴:不明事理,是非不分,称为痴。

 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,对四圣谛、真理的真实、三宝的功德、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,都是愚痴。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,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,你不懂对或不对,人家跟你讲对的,你以为是错;人家跟你讲错的,你却以为讲对,这也是愚痴。

  、慢:慢就是傲慢、我慢。自己内心高举,看不起别人,称为慢。

  、疑: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。

  、身见: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,乃至身心以外有我。

  、边见:执著断、常二见。就是说认为是永恒的,就是执住;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,什么都完了,这就是执著。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见,称为边见。

  、邪见:各种不正确的思想。如:不相信因果;认为没有过去世,没有将来世。

  、见取见: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,称为见取见。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,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,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,这叫做见取见。

  、戒禁取见:执著不正确的戒律,称为戒禁取见

 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,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、嗔、痴,称为三毒;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。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,我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,此称为爱。

  1、后有爱: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,追求死后的将来,而这样的贪爱,使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,称为后有爱。

  2、贪喜集行爱:当现前的境界出现时,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,称为贪喜集行爱。

  3、彼彼希乐爱: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,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界,称为彼彼希乐爱。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、恩爱,希望将来死后夫妻再结来生缘。

  因为这种种的爱,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。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生常、乐、我、净四个颠倒。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,称为我执。众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,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,求再生,求永恒的生存。因为这个贪生的欲望,使得过去、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,继续向前推动。业是过去的因,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,因缘和合,我们就生生不已,一生又一生。

㈡、业: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,它也是属于集。

  

  〖三、灭圣谛〗

  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。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。灭是指灭除惑、业、苦,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,不再有造作之心,究竟不生,不生所以不灭,既是涅槃。

   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,皆由因缘和合而生,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,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,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(离有无)之不生不灭。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,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,本来没那件事,它不是有,也不是无。如果说有,就是执著常;如果说无,那就是执著断。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,在讲涅盘时,佛陀不讲有、无,生、灭;他讲非有非无,不生不灭。误解为:除生、灭之外,还有一个不生不灭,那又是错误了。

 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,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,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,认为它是生灭的。比如我们观赏《释迦牟尼传》这部电影,从佛陀降生到他涅盘,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,里面并没有人在生,在死,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,在这些光影中,没有生也没有灭。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,它本来是不生不灭,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,就以为他有生灭,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,才能证得这个涅盘。此涅盘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,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;而是在生灭法之中,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,此才可称为证得涅盘。

 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,有很多人都不要,希望能摆脱它,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。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,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,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。因为我们迷惑,所以以为它生灭。当一个人觉悟之后,就会发现到: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,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。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,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,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,称为证得涅盘。涅盘并不属于因果,所以涅盘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。《金刚经》曰: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佛陀证悟涅盘(成佛)时,无一物可得,阿罗汉证悟涅盘亦复如是。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,这边拿,那边抓,财产太多,样样都放不下,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。如果有一天,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,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,那时就证悟涅盘了。证悟涅盘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,这其中无一法可得!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,而证入涅盘者就没有执著与挂碍,寂静不动,烦恼不生。

  〖四、道圣谛〗

  道是出世间的因,解脱苦的方法,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。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,狭义的说有八正道。

  ㈠、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:

  、资粮位: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。

  、加行位:观四圣谛,既是观苦、集、灭、道谛。

  、见道位:觉悟见惑,断三结,既是断除我见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。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。

  1、我见结:身见是一种知见,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,而见道的人没有我见,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。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,认为有一

  个主体存在;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。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

  除我见,没有破除我慢。

  2、戒禁取见结: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,见道者无此烦恼。

  3、疑结:见道的人对于佛、法、僧有绝对的信心,丝毫无怀疑。

  所谓见道既是见到涅盘之道路,我们现在听闻佛法,是听涅盘之道,并没有见。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,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车站,从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,再从乡下去一间寺庙。如果你们从头听到尾,这只是听而已,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,那才是见道。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,有一天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,那就是见道。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、戒禁取见及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,称为三结。

  、修道位: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,称为修道位。既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圣者,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。

  、无学位:既是证悟阿罗汉果。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完全解脱烦恼,再也不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,称为无学,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。

 

  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。

  1、正见:对事的如实知见,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;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,智所证知,直窥实相。世间正见只是一堆经验所积累的知识,是通过名称、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。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。若依多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,也能生起正见,所以正见由多闻、思维、修持得来。

  2、正思维: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,依正见观察、思维,如理地作出决定,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。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。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,我们应该杀它,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,那人类损害其他的众生,它们也应该杀我们!这是不正确的思维,因为这其中掺杂了的烦恼,以人为中心,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,所以我杀它不要紧,它杀我不行!

  3、正语:即戒止口之四恶业。

  、不妄语欺骗。

  、不两舌,搬弄是非;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、敌意及不和之言论。

  、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、酷毒之讽刺等。

  、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--绮语。

 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;讲合理、真诚、以及和蔼可亲的话。

  4、正业:即是正当的行为,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。修道时,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。

5、正命: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,乃至不贩卖众生、军火、杀生器具、醇酒、毒品或嫖赌等。

6、正勤(正精进):精进努力离恶向善,即精进修道。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。正勤有四,所谓四正勤既是:

  、未生善令生

  、已生善令住

  、未生恶另不生

  、已生恶另灭

  7、正念:以世间法来说,不生邪恶之心念,称为正念,反之则是邪念。以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,如四圣谛、八正道、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。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,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,比如念佛,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,这叫正念;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,是不正念,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,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,也是失去正念。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,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,要保持它,称为正念;如果没办法保持它,既是失去正念。

  8、正定:心不向外驰散,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,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:

  、止(三摩地):即入定,心一境性,并非不起念,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。

  、观(毗婆舍那):于定中起智慧,用佛法观察实相。

  修能暂伏烦恼,但不能除去烦恼;修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。

 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,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,所谓五度如盲,般若如眼。

  对修解脱道者来说,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、修正念、修智慧,并非在正业、正语、正命此三道中精进。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,讲好话,那他的心就散乱了。

  、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:一者、世间之八正道,既是正确生活之标准。二者、出世间之八正道,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。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,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。它是一条通过德行(戒)、理性(慧)与精神净化(定)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。



文章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本站推荐
本月热点